发布日期: 2021-08-20 发布来源: 吴 凯丽 浏览数: 10626
8月16日,新华通讯社刊发《“双碳”目标下巨头转身:盛虹进军新能源新材料》重磅报道以来,盛虹从战略高度率先转型的典型案例受到各大央媒和重点媒体关注。
8月20日,作为国家级重点媒体,《中国化工报》刊发整版报道《巨头蜕变,盛虹“新战略”引领石化民企转型》,全景解读在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盛虹集团与时代同频共振、从战略高度率先转型,是盛虹作为民营企业典型代表的时代新使命,也是顺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选择。
▲《中国化工报》整版专题报道
以下为报道全文:
作为建党百年的系列纪念活动之一,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微纪录片《信物百年》,让“的确良”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如今的年轻人很难想象,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化纤材料,在40年前却风靡一时。
化纤产业的从无到有,一举解决了近9亿中国人的穿衣难题,也让一批民营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诞生于苏南村办小厂的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虹”)便是典型。
从印染作坊,发展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穿衣问题的纺织龙头,再到一路向上延伸成为打通化纤、聚酯、石化、炼化产业链的一体化产业集团,盛虹业务版图持续扩张。8月初,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发布,盛虹位列第311位,较去年首次登榜排名跃升了144位。
但盛虹实业报国的梦想,不止于此。三十而立的盛虹,正如人到壮年,身处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节点。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也使得全球原有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面临着重大调整。
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既提振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信心,也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正如近30年来无数次决策一样,与时代要求同频共振,以战略前瞻性引领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是盛虹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担当和作为,体现新时代民营企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中国经济大转型、大重构的节点上,盛虹以领跑新能源、新材料赛道为契机,在行业内率先开启战略转型、深化发展定位,“再造一个新盛虹”成为时代赋予她的全新使命。
转型引领??勇担石化强国建设重任
石化产业是我国工业门类中规模最大、产品最多、辐射面最广的行业,涉及国计民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但还难称为强国。
“中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基本上就是一个基础原材料工业,你们离终端市场太远。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应该大胆拥抱终端市场。”陶氏化学前CEO利伟诚曾经这样评价。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数字显示,2020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量达2700万吨,但消费量高达3800万吨,供给和需求量相差1100万吨,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仅为71%。同时,高端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进口依赖度更高,总体处在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链低端,成为制约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挑战。
得高端前沿材料者得天下。不能站上这一产业金字塔的顶端,我国将始终在石化强国的门外徘徊。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在化工下游领域已然担纲主力军。作为民营化企龙头,接过石化强国建设的接力棒,盛虹责无旁贷。
1992年,盛虹从村办砂洗厂起步,如今印染产能已位居全球前列;2003年,盛虹进军化纤领域,一举刷新超细纤维的世界纺丝工业纪录,并实现国内化纤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改写了纺织工业的多项历史;2010年,盛虹继续向上游拓展,在连云港国家级石化基地先后布局高端化工新材料企业斯尔邦石化、纺织原材料PTA生产企业虹港石化,以及解决大宗石化基础原料的年产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截至目前,规划投资已超过3000亿元。
其中,年产240万吨醇基多联产项目单套规模列全球最大,年产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单线规模列全国同行之首。作为连云港国家级石化基地的龙头企业,盛虹的建设将有效提升我国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水平。伴随着项目的先后投产,盛虹已经实现“炼化—芳烃/烯烃—聚酯/新材料—化纤”的一体化布局。
把握机遇深化战略转型,是民族工业的时代使命。对于已然成为石化行业巨头的盛虹来说,实现从“一滴油”到“一根丝”的产业链贯通只是开始。
2021年7月9日,盛虹旗下上市公司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作价143.6亿元购买斯尔邦100%股权。
从巴斯夫、拜耳、杜邦3家公司中各取1个字音而冠名的斯尔邦石化(以下简称“斯尔邦”),承载了盛虹剑指全球化工新材料强企的奋斗坐标。于2016年投产的斯尔邦,年产240万吨醇基多联产项目以甲醇为原料,经过甲醇转化制烯烃(MTO)工艺生产乙烯、丙烯,进而生产下游衍生物,项目单体规模位居全球前列,丙烯腈、MMA、EVA、EO及衍生物等装置产能在行业内名列前茅。
目前,斯尔邦正在快速推进二期丙烷产业链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70万吨丙烯、52万吨丙烯腈、18万吨MMA。项目全面投产后,斯尔邦的丙烯腈整体年生产规模将达到104万吨,成为世界级的丙烯腈核心生产基地。
同时,斯尔邦还是国内最大的EVA光伏料供应商。其自主研发的EVA光伏料产品在晶点、熔指等关键指标改进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有力打破了国外垄断,极大缓解了下游市场需求紧张的局面。
连云港徐圩新区盛虹石化产业园夜景
今年4月,盛虹还与鄂尔多斯政府签订绿色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拟规划建设甲醇和下游生产醋酸、甲醛、丙烯酸、烯烃及可降解材料、高吸水性树脂等多种高端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盛虹已经形成“炼化+聚酯+新材料”的产业矩阵,在行业内先行一步。然而,一场更大的“蜕变”正在急速进行。
7月22日,由盛虹董事长缪汉根亲自主持的新能源、新材料战略实施领导小组成立大会在连云港召开。
“如果说过去30年,依靠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盛虹成长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巨头。那么未来盛虹的壮大则必须依靠4个‘新’,即新时代、新战略、新盛虹、新使命,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缪汉根在会上强调说,引领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既是在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下,盛虹作为民营企业典型代表的新使命,同时也是顺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盛虹作出的新选择。
会议提出,盛虹将围绕国家战略方向和“双碳”目标要求,瞄准国家能源转型、产业安全,高端新能源和新材料,全面调整战略定位,深入推进战略转型,体现民企的担当作为。在“十四五”期间,将企业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基础原材料保障能力、世界领先的科研与创新能力、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供应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
在最新出炉的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盛虹以384.40亿美元的营收从455位上升为311位。贯通化纤到炼化的产业链,已经让企业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的佼佼者。而在企业高速发展阶段开启全面战略转型,无疑需要极大的胆略和决心。
这是一场由内而外的“大手术”。
按照战略规划,盛虹将以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大宗石化原料为平台保障基础,全面加快推进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形成核心原料平台+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生物技术等多元化产业链条的“1+N”新格局。遵循“市场有需求、研究有基础、突破有可能”的原则,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助力国家石化产业发展实现安全、自主、可控,加速打造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生产和研发基地。
“通过战略定位的调整和转型,我们要争取在1年内扩大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领先优势,完成下一阶段技术突破和项目规划,3年内实现一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投产达效。”缪汉根说道。
战略规划的重新定位,意味着“脱胎换骨”的蜕变。盛虹已率先启动全面转型,吹响向石化强国转型的战略引领的冲锋号角。
斯尔邦石化远景
?
战略高地??转型势在必行
新能源、新材料是世界化工强国和跨国公司竞争的战略高地之一。我国新能源、新材料市场需求十分庞大。有研究报告分析,到203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未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15%以上,是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但是我国新能源、新材料的技术短板也十分突出。新型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生物基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及微电子制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一大批前沿技术有待突破。
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这是经济社会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也是石化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能源材料是推动这场变革的关键催化剂和战略支撑。我国石化产业能否供应优质足量的新能源材料“弹药”,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这场“双碳战役”的结果。
以新能源中最为看好的光伏产业为例。经过20年发展,我国已实现光伏制造业产量、装机量和发电量3个世界第一,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随着我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纷纷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光伏产业将长期景气。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给光伏行业注入发展新动力。据中泰证券测算,预计中性情况下2021~2023年全球光伏需求分别为170GW、209GW、250GW,年复合增速为19.8%,全球光伏装机量将继续猛增。
EVA光伏料是光伏组件不可或缺的封装膜材料,具有高透光率、抗紫外线性、抗湿热黄变性等特点,能直接决定光伏组件的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相关行业机构预测,2021~2023年,我国EVA光伏料需求量分别为75.1万吨、94.9万吨、107.1万吨,每年新增15万~20万吨消费量。
但与快速增长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技术工艺复杂、负荷提升难、质量标准高等原因,国产光伏级EVA供应量十分有限,进口率曾长期在90%以上。
盛虹旗下斯尔邦通过自主研发,有力打破国外垄断,EVA光伏料年产能超过20万吨,占全球EVA光伏料产量的28.6%,2016年投产后,大幅降低进口依赖度30%以上。公司正在规划新建EVA项目,力争在“十四五”期间,EVA光伏料年产能突破100万吨。伴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斯尔邦将极大幅度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的国产自给率。
EVA光伏料只是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其中一块短板。事实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是一个技术含量高、专为高端需求配套的产业,是国家石化产业技术水平和整体技术水平的典型代表。没有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突破,就没有高端制造升级。
入局EVA光伏料,是盛虹整合新材料产业链的组合拳之一。以并购斯尔邦为契机,盛虹在新材料各条赛道布局的一个个重大项目,正在夯实企业的化工新材料产业根基。
连云港徐圩新区国家石化基地内的盛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区
?
前沿布局? “新盛虹”迎面奔来
时下,中国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暴发,让新经济形态开始全面取代传统生产形态,给包括盛虹在内的各行业领军企业创造了成为产业链价值链主导的历史机遇。
去年底,在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盛虹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6月30日,盛虹年产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顺利完成常减压蒸馏等首批核心装置中间交付,正式转入投产准备阶段,预计将于年底正式建成投产。作为连云港国家石化产业基地的龙头项目,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后,将实现80%以上的原料和产品在基地内互供,构建完整的高端石化产业链闭环,发挥协同效应。
实现大型炼化项目落地投产,被认为是产业链延伸的“顶点”。但盛虹的产业布局,是国内少有的芳烃、烯烃“双链”模式。与各大民营炼化项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重点推进的项目,在紧缺型化工产品结构占比上,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实现了从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的大幅度跨越。投产后,将使我国基础化工原料进口率降低10%左右,为后续“延链”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原料保障,也将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生产和研发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盛虹新能源新材料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白玮介绍说,经过近10年布局,盛虹在新能源、新材料相关领域的科技研发实力、产能规模、产业链协同、前沿布局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前沿技术、原料保障、生产应用”的“铁三角”和“价值链”,既协同又互相补充。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具备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产业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快速反应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白玮说道,“我们已经规划设立10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学研用专项基金,专门用来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以及前沿新能源、新材料技术项目的快速落地。”
据了解,目前盛虹至少在三大方向开始了快速实施。
一是围绕新能源领域,布局氢能、风能、太阳能及配套新材料项目,建设百万吨世界级EVA光伏料生产基地、锂电池隔膜材料、电解液和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等新能源重大需求项目;二是围绕高性能新材料领域,布局建设国内最大POE产业化装置、国内首套EMAA/EnBA和EVOH产业化装置、特种工程塑料尼龙66、特种聚酯PETG和特种橡胶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项目;三是围绕低碳绿色产业领域,布局建设百万吨级PBAT可降解塑料、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及回收提纯等环保型新材料项目。
而按照“强大基础原材料保障能力、世界领先的科研与创新能力、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供应能力”这一新的战略目标,盛虹的规划布局或将远超于上述部分。
在完成我国化纤印染行业从落后于人到角逐国际高端市场的跨越后,盛虹将继续以奋进者的姿态披荆斩棘,闯出一条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沿着“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轨迹,踏着国家全面深化转型的浪潮,“新盛虹”正向我们迎面奔来。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这是近期党和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出的最新指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
“十四五”期间,盛虹集团将继续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方向和“双碳”目标要求,全面转型建设具有“强大基础原材料保障能力,世界领先的科研与创新能力,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供应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为加快“强链、延链、补链”,增强产业韧性,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建设高端制造强国贡献盛虹力量!